蓝玉不死朱棣敢反吗-如果蓝玉活着能打败朱棣吗?

来源:名资汇网 作者:caiji007 2023-07-30 06:35:00
分享到:

谈起那次朱棣以“燕王”身份起兵,横扫建文帝朱允炆举国大军,奇迹般夺取大明皇位的“靖难之役”。早先死于明初“胡蓝案”的明初战神蓝玉,也常常在“历史票友”中引起深刻的怀念。

特别是在许多痛惜建[文]文帝的“票友”眼中[章]:假若这位当年横扫[来]鱼儿海,亲手送了北[自]元最后一程的军事强[历]人,“靖难”时还好[史]端端地活着,只是借[大]着朱棣一个胆子,他[全]不一定敢造反,就算[网]造反,也百分百被蓝[文]玉狠心团灭。

这样的论调一流传,连带着“杀蓝玉”的明太祖朱元璋,也经常被人们嘲弄一番:你看,如果你不杀那么多功臣,闹得建文帝身边无人可用,你亲孙子怎么能被你亲儿子夺去皇位呢?

这些理论,看起来论点充足,实际上却存在重大的认识误区。第一个需要明确的事实是:朱棣“敢不敢反叛”,和蓝玉“是死还是活”,没有什么真正的关系。

实际上,即使在靖难之前,战神蓝玉已经死了好几年了,但是对于有追求的燕王朱棣来说,反抗这一决心并不难。一则直接的前车之鉴:明朝以前,历代大一统时期,地方同姓的皇爷造反夺位的成功机率,仍是惨不忍睹。

对于这个事情,作为失败者的建文帝朱允炆,登基之前就已经知道了。那时他还是皇太孙,就在宫中东角门叹气,生怕那些手握重兵的叔父将来会反叛。黄子澄的心腹却是一番话打气:当年西汉七国之乱,起先声名狼藉,没过几个月就被称为汉景帝平定,你怕什么?

汉朝的七国之乱

实际上,黄子澄的这番话,还真不是什么安慰。从实力对比来看,西汉以前的七国之乱,汉王朝仅仅直接管辖15个郡,诸侯王控制42个郡,后来又有“七国之乱”,说是七国叛变,实际上勾结了十四个诸侯,叛变的口号是“清君侧”,还被1500年后的朱棣抄了下来。

当反叛爆发时,光是领头的吴王刘濞就动员了二十万人,反叛分子的兵马一度比汉朝的南北军都要强。可以这么牛气哄哄的一伙人,闹腾了才三个月,就被“严重败坏”的汉景帝一一扫光了。

明初比汉初强了太多

与当时的15个郡相比,只有一个汉朝,比战国时期的秦国版图稍大一些,建文帝朱允炆登基时的腰带却粗了许多:明朝天下一统,经过明太祖朱元璋三十年的励精图治,国家正步入内富外贵的黄金时代,耕地达到前所未有的八百五十万顷,税收入每年三千二百万石,是宋元时期的两倍多。

警卫制度也很成熟,全国有三百二十九个警卫机构,可以调动一百五十万人,可以称得上是兵强马壮,国富民强。

因此,尽管当时朱棣等“皇叔”们,别看有地盘有兵马,但他们那一点实力,比汉朝“七国之乱”时的吴王楚王还要寒酸得多,面对明王朝的国家机器,那就更是看不上了。

有了造反的念头,建文帝即使经验不足,也有了现成的“汉景帝作业”可抄。在理论上,明朝藩王造反成功的可能性,也是严重接近于零,不管有没有蓝玉,造反的决心,王爷都不敢下。

那么,朱棣怎麽那么[章]不一般呢?事实上,[来]别看他对王位有心意[自],也一直在暗中准备[历],甚至还在自己的燕[史]王府内秘密造出兵器[大],可是要造反,他也[全]是苦恼的纠结。姚广[网]孝、金忠、袁珙等在[文]他身边的谋士,也都[章]以卦的方式动员他。[来]

但是建文元年(1399)二月,“缠绵缠绵”的朱棣,还是主动到南京去朝觐建文帝,三个月后,他派三个儿子到南京祭奠明太祖,相当于“爷四个”前后双脚整齐地跪在了建文帝的案板上。

这个事件,虽然有朱棣这样的如意算盘,但是对于建文帝来说,这是提前消除战争威胁的绝好机会。当朱棣进京时,户部侍郎卓敬就向建文帝献上了一份献策,干脆趁此良机,将朱棣“平级调动”到南昌。这个招数行不行呢?朱棣造反成功,又照搬原样,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宁王分封到南昌,轻松解决了周边的隐患。

但是朱棣可以照办,建文帝却不敢,只好把朱棣的美味佳肴、美酒,一齐送走。3个月后,朱棣的三个儿子再次来到南京,建文帝照样款待他们,吃饱喝足后就走了。不择手段地错失了提前解决朱棣的机会,还让朱棣父子把自己的虚实甚至软弱,活生生地看着自己。

更严重的是,在“靖难之役”之前,建文帝在削藩之前,明明有汉景帝的“功劳”,但建文帝却一意孤行:既然知道朱棣是最大的威胁,一开始,就逮住了周王、湘王、齐王这几个“朱棣兄弟”,既没有伤到朱棣的汗毛,也让朱棣明白自己的意图,更让他赢得了准备战斗的时间。

朱棣被逼反

即便如此,朱棣也不一定会反,从南京平安回来之后,朱棣就开始发疯了,还搞出了夏天烤火的丑闻。

又过了前头一顿乱打之后,朱允炆也回到正轨,打算逮住朱棣猛“削”,但他满心以为,这件事就是下一道命令,他下命令把这件事交给北平都指挥佥事张信,可这根本算不上建文帝的心腹,而是朱棣的老部下,果然经过一番苦思冥想,不出意外,把这件事告诉了朱棣。就这样,朱棣也彻底下定决心,以“清君侧”的名义,发起了长达三年的兵火连天的“靖难之役”。

这场造反与其说是朱棣蓄谋已久,不如说是建文帝朱允炆在执行命令时到处跑偏,彻底把他“逼反”了。这个问题,无论蓝玉是否活着,都得反省。

与此相反,第二个需[自]要明确的事实是:无[历]论“靖难之役”时,[史]那一代战神蓝玉是否[大]还活着,能否跨马提[全]刀卖给朱允炆,“靖[网]难之役”这场战斗中[文],朱允炆仍然百分百[章]要输。

谈起这件事,还是要先给明太祖正名的,有好些人怪朱元璋把功臣杀了,导致建文帝无人可用。但是看建文帝身边,分明就有朱元璋留下的人才库:在文官中的卓敬等人,都是学识渊博、才华横溢的优秀人才,献过不少“杀招”级谋略,还被朱棣“拿”出来。

这位武将更是英才荟萃,既有后来“靖难之役”中打出的威风,也有战功显赫的耿炳文郭英,以及“名将之后”徐辉祖。尤其是耿炳文,这位当时普天之下最擅长打防御战的名将,他只要想死守一个城池,就算对手是蓝玉再生,也不一定能咬得动。

从经济,军事,物资,人口到人才,可以说,明太祖朱元璋留给“好孙子”建文帝的,是满满一张顺风好牌。可以这样的“好牌”打了三年,建文帝节节败退,朱棣步履蹒跚,直到一次大迂回攻占南京,杀得建文帝无影无踪,创造了中国古代史无前例的“造反奇迹”。

建文帝被朱棣打得稀[来]里哗啦,“爱将”李[自]景隆更是因此“荣膺[历]”古史“草囊”,如[史]果有蓝玉,就能阻止[大]这一奇迹?

看《靖难之役》中几位名将的遭遇:首先是耿炳文,这一代“最会防守”的名将,先在战场上吃亏,后被朱棣击败几次,然后是耿炳文,最后是朱棣。真定连续三天强攻失利,朱棣也只好狼狈北撤。

(耿炳文剧照)

如果建文帝能够继续[全]信任耿炳文,用优势[网]兵力稳打稳扎巩固战[文]线,用兵力有限的朱[章]棣,恐怕就会被活活[来]困死。但就是这个节[自]骨眼,急不可耐的建[历]文帝火线换人,撤走[史]耿炳文换上李景隆,[大]然后,又有李景隆的[全]命令,一连串的动作[网],给了朱棣“送人头[文]”…

接着就是齐眉山之战:当时朱棣孤注一掷,率军绕过济南直扑南京,却在睢宁一带遭到名将徐辉祖(徐达之子)阻拦,双方在齐眉山展开了一场大战,朱棣手下的燕军伤亡惨重,更加陷入孤军深入的险境,燕军中不少将领,纷纷直呼马上撤退。可偏偏这节骨眼上,对南京有失的建文帝,却强行将徐辉祖调回南京。所以,苏北的防线稀里哗啦,被朱棣趁机猛击,直奔南京城下…

这种战斗,如果统帅[章]换成蓝玉,会有什么[来]不同呢?总而言之,[自]前线总指挥的智慧如[历]泉涌,纵然有横扫千[史]军万马之力,也无法[大]抵挡后方“建文帝级[全]”的领袖,一筹莫展[网]

建文皇帝丢掉江山的悲剧,与其说是朱棣能打,不如说是他自己这种“做”事做得太多了。

而且谈到原因,很多[文]人都感叹建文帝不会[章]用人识人。但是实际[来]上,对任何领导而言[自],“识人”都是一个[历]很高的门槛,再强的[史]领导,也难免会有“[大]识人”的时候。

但是一个好的领导者[全],能够“识局”才是[网]根本:任何一场战役[文],任何一个挑战,作[章]为领导者,都不会被[来]动地处理眼前的危机[自],而是应该站在全局[历]的角度去统筹安排。[史]能够洞察全局的人,[大]细节方向纵然有错,[全]都有机会去纠正。

但建文帝显然并非如[网]此,他虽然从“太孙[文]”时代起,就担心藩[章]王的威胁,还认真研[来]究汉景帝的功课。但[自]是他从头到尾都没有[历]搞清楚:“削藩”或[史]是“靖难”,不是一[大]两个“妙计”或是抄[全]一份作业就能解决的[网]事,而是需要有成熟[文]的计策和坚定的执行[章]力,才能步步高升。[来]

其优柔寡断,错失良机,误入歧途,首先就是这种认知观念。这种空隙,别说蓝玉了,就是蓝玉徐达李文忠等明初的战神们,也是齐聚一堂,这场战斗,最终还是一败涂地。

许多人感叹,假如没有靖难之役,朱允炆会不会是个好皇帝,但看过这一系列事实后,才知道:一个缺乏全局眼光、执行力不强的领导,再好的江山也要被折腾稀烂。从这个意义上讲,朱棣的“靖难”,也算救了大明。

历史百科全书 历史大全
    标签
    Weibo Article 1 Weibo Article 2 Weibo Article 3 Weibo Article 4 Weibo Article 5 Weibo Article 6 Weibo Article 7 Weibo Article 8 Weibo Article 9 Weibo Article 10 Weibo Article 11 Weibo Article 12 Weibo Article 13 Weibo Article 14 Weibo Article 15 Weibo Article 16 Weibo Article 17 Weibo Article 18 Weibo Article 19 Weibo Article 20 Weibo Article 21 Weibo Article 22 Weibo Article 23 Weibo Article 24 Weibo Article 25 Weibo Article 26 Weibo Article 27 Weibo Article 28 Weibo Article 29 Weibo Article 30 Weibo Article 31 Weibo Article 32 Weibo Article 33 Weibo Article 34 Weibo Article 35 Weibo Article 36 Weibo Article 37 Weibo Article 38 Weibo Article 39 Weibo Article 40